今天给各位分享收继婚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收继婚是什么意思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历史上匈奴的收继婚是怎样的制度?
在历史上的奴隶社会过渡中,可以说匈奴的发展,导致这个时期的文化,还有婚姻制度也成为了现在大家谈论的一个点。而匈奴时期的婚姻制度,确实是让大家都咋舌。在历史上,匈奴有一个婚姻制度叫做收继婚,而我们光听名字,也可能不知道收继婚是什么样的制度。在原始社会当中都是男尊女卑,他们有着非常强烈的思想文化,因此也就形成了对婚姻制度的改变。
收继婚的由来
收继婚就是在父亲死后,儿子可以迎娶自己的母亲。当兄长死后,弟弟也可以迎娶自己的嫂子,这样的婚姻制度在如今是绝对不能够被允许的。先不说近亲结婚,生出来的孩子可能是畸形,这也是违背了伦理道德,而在匈奴时期,这样的婚姻制度却非常的正常。匈奴有这样的收继婚制度,主要是害怕财产被外人所抢走。
收继婚制度很难被接受
而这样的制度可以直接的把财产留给自己的儿子,让儿子继承父亲的遗产,所以说在父亲以及兄长去世之后,后辈可以直接的迎娶自己的母亲或者是嫂子。匈奴人大多以群居生活为主,这主要是害怕在一个族群的父辈去世之后会有分裂的影响,或者是有其他人继承了自己父辈财产。让我们觉得最难以接受的,无非也就是母亲与自己的儿子通婚,嫂子跟自己的小叔子通婚。
为何有这样的婚姻制度?
历史上还有记载,奶奶跟自己的孙子通婚这样的尴尬情况,现在很多的人在谈起这段历史的时候,都不知道该如何去讲述。匈奴部落也是希望自己的传统能够更加的纯正,所以说也就有了这样的情况,并且不让后代改姓。即使是非常开放的21世纪,我们也很难接受这种收继婚的制度。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制度有多么的不堪入目。
匈奴流行收继婚为何冒顿单于没以这种婚俗娶自己后母?
什么叫收继婚?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什么叫“收继婚”?
收继婚是广泛流行于古代中亚、北亚草原游牧民族中的一种婚姻形式,在有些文献中,又称为“烝报婚“。所谓“烝”是指晚辈娶直系尊亲属的寡妻;“报”是指晚辈娶旁系长辈的寡妻。
收继婚之所以存在,是由游牧民族的社会性质、经济条件所决定的。游牧民族实行的是财产集中制,所有财产包括牛、羊、马、骆驼以及帐篷、奴隶都归单于所有。比如,一个单于有四个妻子,按照制度,每位妻子都可以分配到十顶帐篷、十个奴隶以及若干牛、羊、马、骆驼等。单于死后,儿子即位成为新的单于。他的生母地位类似中原王朝的皇太后,所以她仍然可以享用原来的待遇和财产。但是,其他妻子的财产则随着老单于的去世而被收回。为了避免这些女人免于饿死冻死,新单于就“勉为其难”地承受,再娶了这些妻子,这样,她们就可以继续名正言顺地享受原来的财产和待遇。
在汉人社会里,收继婚制度是被认为不光彩且违背伦理的,然而在北方游牧草原上,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婚姻形式了。比如,汉成帝的时候,匈奴呼韩邪单于病死,其子即位后,就娶了先前嫁给呼韩邪单于的王昭君。可见,收继婚制度不仅是匈奴社会(包括其他游牧民族)的一种婚姻习俗,更是一种社会制度,任何人都不能轻易违反这种社会既定的习俗和制度。
冒顿单于为何没有娶自己后母?
冒顿单于弑父自立后,之所以没有按照收继婚制度娶了自己的后母(庶母),这是由冒顿单于的性格所决定的。
那么,冒顿单于有哪些性格特点呢?
一、冷静。
冒顿单于原为头曼单于的法定继承人,由于头曼单于十分宠爱自己的爱妾,就想将爱妾所生的幼子立为继承者。
“废长立幼”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历史话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国家动荡、民族灭亡。比如,周幽王就是因为“废长立幼”而失去了西周江山和自己的性命。
但是,头曼单于却偏偏不信这个邪,在爱妾的挑唆下,就将长子冒顿送到了大月氏当质子。更过分的是,头曼单于在爱妾的怂恿下,冒顿刚到达大月氏,头曼单于就派出匈奴大军进攻大月氏,希望借助大月氏之手除掉自己的长子。
但是结果却没有按照头曼单于的设想而发展。冒顿在大月氏王前来杀掉他之前,偷了大月氏国的一匹宝马逃了出去。
当头曼单于与爱妾在帐篷里庆祝冒顿一定死无葬身之地的时候,帐篷突然被人掀开,披着满身风尘、瞪着一双血红眼睛的冒顿出现在了头曼单于的眼前。匈奴是一个崇拜英雄的民族,头曼单于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有些后悔,头曼单于就暂时将“废长立幼”的计划搁置下来,并且给了冒顿一部分兵马归他管辖,于是,冒顿就有了自己的部属。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冒顿单于这个人是极其冷静的。当他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并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立即反抗,而是在逆境中抓住机会,先保住自己的性命,再图他日崛起。
正是他的这种冷静,为他后来弑父自立奠定了基础。
二、冷酷
冒顿除了冷静之外,其性格还极其冷酷。当冒顿掌握兵权以后,就时刻把弑杀父亲当成了第一目标。为了培养一批跟他同样冷酷无情的将士,他发明了一种箭。这种箭的尾端有一个骨哨,只要箭射出去,就会发出“呜呜”的声音。冒顿规定,只要他的鸣镝射向哪里,部属们的箭也必须射向哪里,胆敢不从者,统统杀死。
为此,他先后牺牲了自己的良马和妻子,并把不敢跟射的部属全部杀死。终于,在一次打猎途中,冒顿将鸣镝射向了自己的父亲头曼。部属们不敢不射,瞬间,头曼单于被射成了刺猬一般。
从犯罪心理学来分析,罪犯残杀的第一个人是最困难的,但只要开了先例,杀下去就不存在心理障碍了。于是,冒顿回到家中,就把头曼单于的爱妾和幼子,以及不愿意归顺他的人全部杀掉了。
正是冒顿单于性格中的这种冷酷和无情,他是绝对不会让曾经要跟自己争夺继承权的弟弟活下去的,也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庶母活下去。
那么,在父亲头曼单于死后,他有没有可能会依据草原游牧民族的收继婚制度而娶了庶母呢?
不会!
试想,如果冒顿单于将自己的弟弟杀死后,庶母又怎能跟冒顿心甘情愿的生活下去。冒顿单于为了避免由此带来的杀身之祸,他一定会杀庶母,以绝后患。
收继婚制的收继婚及其产生
“收继婚”亦称“夫兄弟婚”、“妻兄弟婚”。即一个女子当其丈夫死后必须转嫁给亡夫的兄弟。而亡夫的兄弟也有娶她的权利和义务(此词源于拉丁语levir,意即“丈夫的兄弟”)。这种婚俗出现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后期,在古今许多民族中广为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的哈萨克、柯尔克孜、达斡尔、鄂温克、独龙、怒、景颇、佤、僳僳、彝、毛南、赫哲、哈尼、苗、壮、布依、黎等族行此俗。中国史籍中载有“收继婚”,又称“转房”。匈奴、乌孙、乌桓、鲜卑、突厥、西羌、契丹等古代民族中普遍存在这种婚俗。从历史发展来看,收继婚是原始社会群婚的残余形式。
在中国古籍中,“收继”一词始见于《元典章·户部·收继》,因而许多人认定收继婚为蒙古族婚姻习俗,元朝统一中国后,收继婚开始在汉族人中间流行,就是说,汉族的收继婚俗是受蒙古族影响而形成的。从现有的材料来看,这种见解明显不妥,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其原因是,中国一向否认收继婚,但个人之特殊行为中亦不免有类此之事〔1〕(104)。
收继婚产生于一夫一妻制之后,在此之前,社会的婚姻形式是从妻居,男嫁女娶。在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初期,女方家长对从妻居转变为从夫居总有一种吃亏的感觉,认为辛辛苦苦将女儿养大,现在将女儿白白嫁出,经济上很不划算,岂不太便宜了男方。男子也觉得把妻子娶来,不仅使自己获得配偶,组织成一个家庭,而且增加了一个劳动力,自家应该在经济上对女家给予一定的补偿。这种补偿使女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这种补偿性的婚姻使女方一嫁到夫家便成为夫家财产的一部分,不能再随意离开夫家,否则就要退回经济补偿。并且为了把财产保持在氏族以内,一旦丈夫死亡,妻子不得与氏族以外任何人结婚〔2〕(224)。这样做,一方面使夫家免得为其他男性娶妻再付出一笔补偿费;另一方面,也可保证由她管辖的财产不致外流。这就是收继婚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
在一夫一妻制后,当世系由女性变为男性下传时,妻子和母系的权利和地位遭到了损失。女子的子女由她自己的氏族转移到她丈夫的氏族。在这种世系改变之前,她本氏族的成员在家室中占多数,这就给母党以充分的力量,因而使女人成为家庭的核心。在改变之后,她在她丈夫的家室中是最孤立的,大大降低了女子的地位,阻碍了她在社会地位方面取得进展。在富裕的阶层中,女人被迫与世隔离的境遇,以及在合法的婚姻下以生儿育女为结婚的首要目的,从而使我们看到妇女身份的下降是收继婚制产生的另一社会基础。
一种婚姻制度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对人们具有一定的约束和管制作用,即婚姻制度的社会功能。 收继婚制作为一种婚俗,也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的。如羌人在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在家庭中仍保留收继婚,即所谓“父没则妻后母,兄之则纳里嫂”。对于种姓繁衍、维持家庭稳定起了一定作用,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炽”。从史料考察来看,收继婚制同时也体现了在家庭中兄有收娶死者之妻和抚养夫之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在有些少数民族中,还有收娶继母、伯母、婶娘的权利和义务,如匈奴、吐谷浑等。
关于收继婚和收继婚是什么意思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